愛上華文 發現漢字
- Daisy Lau
- 2021年8月3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2017 年 7 月 15 日,劉詠思老師于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講堂舉辦了學前華文教學研討會,有幸被新加坡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邀為香港代表,為幼兒漢字教育發言,近千新加坡幼師、園長參與,現場場面盛大。
李光前先生為東南亞橡膠大王、教育家、法學博士、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,于北京清華學堂及唐山專門學校(唐山交通大學)就讀,其岳父為陳嘉庚先生。
1911 年,辛亥革命,學業中斷,由於精通中、英文, 返回新加坡,當上了中華國貨的對外英文文書。民國初, 從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購入大批學童教科書,為各僑校的中文教學之用。後受陳嘉庾邀請協助商務達 10 年,陳先生更把長女許配給李先生。大戰後,積極人生,華僑銀行,東方人壽保險,南益像膠等實業。李先生吸收了陳先生的愛國情懷,為華僑抗日、關注文化教育,注資社福。他資助了廈門大學,華僑大學、南洋大學、集美學村,捐創幼園、中、小學、醫院及圖書館等。1952 年用了大半資產設立「李氏基金」為文教,社福事,直致今天,新加坡教育界仍受惠于李光前先生。

李光前先生(1893-1967 年)
約 8 年前,他與家人到廈門一趟,感受了陳嘉庾先生的教育情懷。廈門集美學村給人一種純樸、謙遜感、書香味濃。1893 年,陳先生從新加坡到集美出資兩千元開辦「愓齋學墊」。1910 年在新加坡參加同盟會,資助孫中山革命活動。1911 年滿清政府被推翻後,陳先生抱著「教育興國」的信念,在故鄉廈門,開始了辦學行動,從幼園、師範、小學、中學、工農商、航海、國學等,建起完整教育體系至廈門大學,改造社會,提高民智。兩位先生都是我最尊祟的南洋教育家。

陳嘉庚先生(1874-1961 年)
這次大會以「愛上華文」為題,我把 8 年前開始研發的以「發現漢字」為題的科學幼兒漢字教學法,作為我的演說題。
這是師父陳淑安老師(生前獲教院頒發院士名銜的香港已故幼教之母)給我其中一份大作業,這是她還未完成的「幼教漢字研究」的下半部。在我創辦的幼稚園已應用了 5 年,孩子喜愛漢字的程度,讓家長驚喜萬分。








以下是演講大綱及一部分內容:







#發現漢字
──科學性的幼兒漢字教學法
劉詠思 Daisy Lau
香港兒童無限學校創辦人
2017 年 7 月 15 日
#演講大綱
1.淺論漢字拉丁化
2.漢字科學幼教法
․ 教育即喚醒
․ “發現”的喜悅
․ 漢字分析
․ 各教育活動介紹
3. 結語
#淺論漢字拉丁化
1.安子介先生:“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。”
2.陳淑安院士:漢字一字一音一義(或一字多音多義),使中國人習慣從整體看事物;而歐洲的拼音文字則是單音字母組成,故西方人懂解構分析。
3.饒宗頤教授:造成中華文化核心是漢字;漢字在殷初時,結構基礎已極鞏固;絕無語音含意的任何證據;不必言語化,漢人堅決不採用字母;漢字無法走上字母道路,文化傳統過於深厚,更無此必要。
4.漢字是世上最古老文字(漢字、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兩河流域蘇美爾的文字)之一
5.漢字拉丁化:拉丁字母代替漢字記寫。將漢字改造為全音素文字
6.漢字拉丁化的缺點:摒棄了漢字表意的部分,令中華文化精髓消失了;容易混淆中英文(例子:內地老師參觀我校)中文拼音缺乏學習及應用的環境
#發現漢字
──科學性的幼兒漢字教學法
1.教育即喚醒
主動學習是成功的關鍵,而興趣是人類的原動力;
只要能啟動人類的遺傳密碼, 內隱方面激發潛在能量,外顯方面提高興趣,引發孩子主動認知的動機,即自覺教育的出現。
2.“發現”的喜悅
讓孩子親自體驗前人造字的過程,重演這偉大文化產物的誕生;
“活方法”:看到漢字產生聯想。
3.漢字分析
先圖後字:先畫出一個單獨物件、再畫情景加上單獨物件, 最後才寫文字;
偱其根本:以視覺整體形像記憶傳承漢字精髓及獨特性;
以部首為基礎: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偏旁,這是漢字的根源。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