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Daisy Lau

電子屏幕/電視對嬰幼兒的殘害

已更新:2020年11月13日

今天整理電腦資料時,找來了一篇十年前撰寫的文章。頓然,百般滋味在心頭!


0-3 歲孩子的腦部發展跟成長是有相當關係,讓幼兒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及收看電視,會對腦部發育有著負面的影響,造成的傷害,是想像不到的那麼大! 當中傷害,讓我們一一陳述。


吸收錯誤訊息

在法國讓0-2歲孩子看電視是違法的,屬於虐待兒童的一種。加拿大及美國政府建議家長不要讓兩歲以下的小孩看屏幕或電視,因為幼兒還未發展出辦別真假與及對錯的能力,會把螢幕上的訊息全被吸收。思考區的部 份工作是分析及分辨真偽,但卡通的貓、狗或其他動物都能說英語,已是 一種錯誤訊息,使幼兒腦部思想混亂。而且,電視畫面直接進入記憶,畫面不易被忘記,這錯誤會限制了認知能力,阻礙進階思考發展。


卡通節目大部分都不是呈現真實事物,因為虛幻影像及錯誤訊息,令幼兒有不設實際的幻想(「幻想」不同於「想像」,「想像」是根據真實及可行性的方向來做的聯像),分辨真偽能力因而下降,難以建立判斷力。而更嚴重的是長期處於虛幻中,容易令小孩做出反擊、衝動、逃避或負面行為,難以接受真實世界。


刪除大腦錯誤的資訊是十分困難的!因先入為主的關係,錯誤訊息已佔據在幼兒的大腦中,要把正確的訊息再輸入便受到阻礙,影響邏輯思維發展。


斷續畫面連播,既沒過程、亦不符邏輯

在劇集裏,因劇情重點的拍攝安排及時間限制,鏡頭捕捉的畫面,一般不會持續連貫下去。就如一個鏡頭影著主角乘車往某地,下一個鏡頭已到了目的地。乘車的過程及真實所需的時間會被省略,沒有順序的步驟過程,這樣斷斷續續的畫面跳動播出,沒有連貫,讓孩子看得不明不白!絕對影響時間與空間的感知能力。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是,需要體會過程來學習,而不是這過度及過快切換畫面的視覺刺激;同時,在這斷續的拍攝方式下,對小孩而言,從畫面上看到的「劇情」發展,往往不符合遷輯及沒合理程序(秩序),之前的畫面跟現正看着的畫面,毫不相干。故完全幫助不到小孩建立邏輯思維,形成失序。多看電子屏幕或電視的孩子,大多數理科不太好,就是因為「想不通」。


未能運用五官去學習

具體經驗會涉及五官運用,讓孩子經歷過程才能了解前因後果,而看電視只涉及眼和耳兩種器官。然而,以耳朵聽,是假設幼兒能聽得明白。但事實上,幼兒在還沒有語言時,是不可能明白屏幕節目內容,因幼兒無法投入事件當中,他們就不能感受當中的情況,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沒有意義。


形成被動學習習慣

在沒有特定目標下,眼球是被動作吸引的,而電視本身不能動。所以,屏幕或電視的需要播岀高刺激的色彩及聲音來吸引人,這並非孩子自發的主動學習,只能說是間接接收,因為非主體的自身學習,這會降低孩子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。 因無法自發自主集中「精神」,會引致逆來順受,被動消極、不爭取、拖拉、懶散、不設實際的胡思亂想,以及沒有身體力行的活力。日後會導致執行功能障礙,成為講一套、做一套的人。


電視本是用來娛樂成人,即是在空閒時間的消遣,但很多成人不理會是否空閒,仍會把家中電視開著,作為生活的背景聲音部分,形成習慣。在這情況下,孩子長期受著不應存在於那一刻的聲音干擾,形成資訊聯繫錯配,影響專注力發展,令孩子意志力低,日後不能採取主導的抉擇。電子屏幕或電視開啟着,環境亦被電視播放中的節目氣氛控制,令孩子對四周缺乏反應,性格變得被動、冷漠。因狀況被動,形成傾向於記憶及認同,令孩子得不到腦部充分發展,屬邏輯思維的數理科,自然亦不稱心。要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電子媒體娛樂,是要踏實的體驗式的實景學習。沒有立體感的平面,對於早期人類來說,具體學習(體驗)才能湊效。孩子需要吸收環境、文化、關係等一切來產生感覺,在互動下他們才能學到掌握、關懷的意義, 這種種的一切有助道德的成長。可見長期使用電子屏幕或電視,不只是即時或短暫對孩子產生影響,更是深遠的影響著孩子。


影碟有助學語言?

小孩站在螢幕前搖動身體,不停唱!像是跟着電視唱歌學英語,看似很棒!但這是大錯特錯!因為這樣沒有行為互動反應,沒有唇形及沒有思维表達,亦沒有情境訊息及情感投放,難以將語言正確地建立在意義的層面上。孩子只將全部節目内容記下,在影片播放時便輸出所記下的順序動作及聲音,這不能說是「語言」,因此時输出的聲音及動作,沒有配合情境,所以跟人類溝通不了。


處於催眠狀態,並非專心

幼兒的腦電波是介乎於 alpha 與,beta 之間。alpha 波是一種處於催眠狀態的波頻,beta 波則是一種有意識及理性思考的波頻。當人們在閲讀時,需要自己想像畫面(但電視本身已有畫面,毋需想像),腦會表現活躍,beta 波快速;但當看電視時,會產生大量 alpha 波;故愈長時間看螢幕,alpha 波會越來越強,beta波則越來越弱。


小孩長時間看屏幕或電視,腦内活動力就大減,就像被催眠般,身體不願活動;眼睛雖然盯著屏幕或電視螢幕,卻不在思維狀態。隨着屏幕畫面的刺激,孩子心跳率及血壓増加,令血液加快流往四肢,但四肢卻不需做出任何配合的反應及工作,而導致產生消極,懒情的負面心態。令小孩長期處於迷惘、沮喪及焦慮中。所以孩了凝望電視的表現,不能說成專心。反之,令專注力及意志力的下降,雖然表徴跟專心的表徴像極了,但狀況是完全相反。


阻礙神經連結

大腦思考區至少要用5至10秒來處理外來刺激,但電子屏幕/電視的畫面,平均每2至6秒便切換畫面一次,思考區根本沒可能參與運作! 現時電子屏幕或電視節目的内容、很多不適合孩子觀看。內容充斥著假資訊、衝動畫面及不符合現實生活的卡通内容,這一切對孩未來學習能力絲毫沒一點幫助。況且,如缺乏邏輯思考習慣,又缺乏生活上的體驗,電子屏幕或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資訊,也無法彌補孩子損失的學習能力及思考能力。對發育中的大腦構成障礙,等同剝奪大腦快速發展的黄金期。

要發展大腦的,需要由核心腦(Core brain)伸延特展至包圍在核心周圍掌管情感的區域 (limbic brain ) 。電子屏幕或電视只令幼兒大腦停滞在核心腦的活動裏,只能刺激大腦較原始的部份,不能幫助發展思考,無法令大腦發育起來。孩子約4歲時,這兩部分已完成大约八成的神經連結,其後就會轉向發展思考區域(Neocortex),但基礎打得不穩健,思考區很難得以發展。

不同發展時段(敏感時期),腦部需要外界不同的新經驗及實體活動來協助,才能使腦部神经持續發展,建立連結網络;把時間花在觀看電子屏幕或電視,被動的接收聲光色彩,以後的學習便要用更強度的刺激, 如打電玩來滿足過度的慾望。


影響左腦與右腦的交流

左腦是負責處理有意義及抽象的思考,而右腦則是負責處理影像及色彩等等。電子屏幕或電視的畫面幾乎全是影像及色彩的訊息,即全靠右腦的活動。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不足,導致意義思考不了。在觀看屏幕或電視時,左腦與右腦之間並無任何協調,因左腦與右腦不懂同時運用,日後會出現注意力分散,難以學習,形成思維跟行為不一 致,難於自我管理,造成衝動、動作過急的情緒問題。

破壞視覺系統的學習

孩子長期眼望電視螢幕或屏幕,眼球不需要移動,亦不用擴大瞳孔,這會限制了眼球活動的空間,令眼球運動不足,缺乏捜尋、對焦及精細視力的訓練,導致散漫,因為眼球肌肉得不到訓練,亦使眼睛易倦。要知道看書,需要上下左右的眼球移動能力,若自小便長久接受看電屏的「訓練」,孩子是沒有能力辦得到。這便可理解為何小孩若自小習慣看電視,便會迷上電視而不喜歡看書。因缺乏眼睛肌肉運動,破壞了視覺 系統的「學習」黃金時間!再者,強勁的閃光會過度刺激或損害小孩的靜態視覺學習,對正在發育中的眼球和視覺,會造成很大傷害。況且,看書要靠想像書中所表達的情境及畫面,但電視畫面已替代了思維及想像,以致削弱了創造及代入感的想像空間。根據研究調查,看電子屏幕或電視30分鐘後新陳代謝率及活力會下降,智商減弱(有研究聲稱會減五成)、長期處於被動、焦慮的情緒下,會對腦部構成影響。

影響價值觀

網絡及電視節目穿插的廣告,令人容易墮入物質社會,扭曲正確價值觀發展記得一年父親節前,訪問孩子「期望父親是一個怎樣的父親?」其實,這條問題已存在根本性的錯誤,有一半的孩子回答說「請他努力賺錢,買玩具給我!」現在的孩子已變成「要貨,不要人」!,孩子一早便踏進消費社會,把童年物質化。這樣虛耗人生重要的人格建構期,日後容易成為只顧表面,不管內涵的人。


全球真正的教育家沒有一位會建議用機器來代替「人」的教育。試想想若機器可代替人類最偉大的天職 - 教育的話,那真正的教育便沒有存在價值了,那就大家一起看屏幕吧!


可喜的是,已有多國禁止0-2 歲看電視及屏幕,還成了法例。但,這卻不代表兩歲後的孩子便應該「看」,這不但浪費「發展時間」,亦整體地浪費了「社會發展時間」,不但拖慢國家,甚至世界進步!

可惜,這殘害孩子學習能力的東西正漫延社會,各家長共勉之!


劉詠思


(以上文章撰寫於2010年,參考了不同國家的研究,將其摘要來編寫的。)

269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文章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